译文
秋天正半,月亮转到东南方的天中。在宫殿的双阙中间,银河在浩荡奔流。是谁起来在水精帘下窥看?在风中隐隐听到呜咽的箫管之声。
寒露沾湿衣服,微风吹拂着面庞。一个人欣赏明月的清光,这月光同时照着承恩和幽怨的人。宫苑中的柳树和槐树浑然一体。长门宫西边就是昭阳殿啊。
注释
蝶恋花:词牌名,本名“鹊踏枝”,又名“黄金缕”“卷珠帘”“凤栖梧”“明月生南浦”“细雨吹池沼”“一箩金”“鱼水同欢”“转调蝶恋花”等。本唐教坊曲名,后用作词牌。双调六十字,上下片各五句、四仄韵。
双阙(què):古代宫殿、祠庙、陵墓前两边高台上的楼观。因两者中间有空缺
王国维的诗和词在意思上时有雷同之处。这首词中“双阙中间,浩荡流银汉”的景色,就与《戏效季英作口号诗》之四中“双阙凌霄不可攀,明河流向阙中间”的景色相同。秋天的银河在天空特别明显;双阙巍峨,天上的银河似从宫门双阙间流出。天上的浩瀚结合了人间的雄伟,王国维似乎对这景色有某种特别的感受,所以才在他的诗和词中不止一次地抒写。“谁起水精帘下看,风前隐隐闻箫管”是说:在这秋月下有不眠之人卷帘观赏夜空,听到随风传来的一阵箫管之声。那是有人在陪伴君王作长夜的饮宴娱乐。“水精帘”的晶莹剔透令人联想到帘下之人的聪明美丽;“风前”而且是“隐隐”的箫管声使人联想到她心中的忧愁和疑虑。“风前隐隐闻箫管”是从失
这是一首“宫怨”之词,1908年仲秋作于北京。经过近两个月的辑录,到1908年中秋之际,王国维撰成了《曲录》前二卷。其中元代杂剧名著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》备受王国维激赏,这首词的创作当是受此启发。也有人曾认为此词写宫廷事,或为影射光绪与珍妃的情事,可聊备一说。
这首词写中秋时节银河浩荡,月光皎洁,宫中失宠女子在外久久伫立,凝望天上皓月,心中感慨万千:月光是如此慷慨,普照天下;而眼前宫殿里,长门宫与昭阳殿虽然相去不远,却是恩怨两重天。该词巧妙用典,借用李白宫怨诗的诗意,又写出了新意,晶莹玲珑、情致幽婉。
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,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、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,敬派代表林祖涵,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。而致词曰:
赫赫始祖,吾华肇造。
胄衍祀绵,岳峨河浩。
聪明睿知,光被遐荒。
建此伟业,雄立东方。
世变沧桑,中更蹉跌。
越数千年,强邻蔑德。
琉台不守,三韩为墟。
辽海燕冀,汉奸何多!
以地事敌,敌欲岂足?
人执笞绳,我为奴辱。
懿维我祖,命世之英;
涿鹿奋战,区宇以宁。
岂其苗裔,不武如斯;
泱泱大国,让其沦胥?
东等不才,剑屦俱奋。
万里崎岖,为国效命。
频年苦斗,备历险夷。
匈奴未灭,何以家为?
各党各界,团结坚固。
不论军民,不分贫富。
民族阵线,救国良方。
四万万众,坚决抵抗。
民主共和,改革内政。
亿兆一心,战则必胜。
还我河山,卫我国权。
此物此志,永矢勿谖。
经武整军,昭告列祖。
实鉴临之,皇天后土。
尚飨!